小时候,最期盼的就是过年了。现在回忆起儿时过年的滋味,仍然记忆犹新。
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农村,那时国家还非常困难。过新年、穿新衣、放鞭炮、贴春联、吃饺子,对我们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,确实有很大的诱惑。
每年进入农历腊月,对过年的种种向往,就早已在我们的心中扎了根。所以,民间就有了“进入腊月就是年”的说法。
那时,我们小孩们天天急切地盼着学校早点放假,快一点过年。在我们的翘首期待中,年关近了,年味也渐渐浓了起来。
这时候,大人们开始筹备过年的一切东西,每天挨着号推磨,准备过年吃的面粉。虽说大家的日子过得都不那么富裕,但像过年这样的大节日,也会舍得破费一些,该买的东西还是要买的。特别是过了腊月二十三,靠年的日子快似马,正如民间的俗语:腊八,祭灶,转眼新年就到。为什么过得这么快?过了腊月二十三之后,时间都有了特定的安排:“二十四,扫房子;二十五,割豆腐;二十六,去割肉;二十七,杀年鸡;二十八,贴花花;二十九,蒸馒头;年三十,包饺子。”哪一天不忙呢?忙忙碌碌的日子,总是过得很快。年味儿也在一天一天的忙碌中越酿越浓。
到了除夕,年味已经进入高潮。这一天,全家人各有分工,把所有的活儿赶着做完:父亲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,并在堂屋里摆放好祭祀祖先以及神灵的贡品;哥哥识文断字,负责给每个房门贴上大红的春联,把家里装饰得春意盎然;母亲忙着和面、调馅、包饺子,提前准备好较为丰盛的年夜饭。这时,小孩们也不甘示弱,我自告奋勇地领着弟弟帮大人们掐柴火,拉风箱,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。一家人快乐地忙活着,脸上布满了笑意,恭迎新年的到来。
那时,村里还没有电视,我家有一部价值17元的“黄河”牌收音机。除夕之夜,全家人围坐在收音机旁,端着热腾腾的饺子,边听戏,边吃饺子,其乐融融。那天晚上,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跑着拾鞭炮,兴奋得难以入睡,还盼着大年初一早上,家家户户放鞭炮接财神的喜庆时刻......
一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。回想起来,虽然那时没有电视,但人们每到过年都充满着期待。艰苦的岁月,不仅磨炼了我们的意志,又使我懂得了春天的美好,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。
(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、襄城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、《许昌智工》报主编)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hnhuibao.net/yingxiao/2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