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>>报纸

恒久的思念

2022年农历正月25日,是我父亲去世20周年纪念日。20年来,每当回忆起父亲,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……

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。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,父亲和许多穷人的孩子一样,吃尽了苦,受尽了罪。解放后他成家立业,养育了我们姊妹6人,用他那正直、勤劳、善良、诚信的品行影响着我们家的老老少少。

五十年代,村里连一个初中生都没有,生产队会计还是聘请邻村一位识字不多的人担任的。听村里老年人说,那个会计不会看秤,用小刀把秤杆上刻些道儿作记号。他给社员们分东西时只论斤不论两,为此还闹出了不少笑话。争胜好强的父亲把这一切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,要求报名上学。但由于家里没人干农活,他初小没上完就辍学了。父亲上进心很强,不到两年就能读书看报了,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“识字人”,群众一致推选他担任生产队会计。父亲办事认真,钉是钉、卯是卯,从不沾集体的一点便宜,深受群众的爱戴,他一干就是十多年,后来父亲又先后当选为生产队长和政治队长。他不负众望,带领社员们起早贪黑,修水渠、打机井、挖水塘、科学管理农田,还曾多次出席公社、县里召开的劳模大会,为全村人争得了荣誉。1981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,我的家乡也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。父亲身体力行,带领全家人精心耕种责任田,积极推广优良品种,辛勤耕作,粮食连年获得丰收。从而结来了干活大呼隆时的“红薯汤、红薯馍、离了红薯不能活”和“这家到哪家吃的都是红薯干”的生活局面,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白面馍,人人心里乐开了花。

父亲乐于吃苦,自强不息。为了改变家里的贫穷状况,他带领全家人自力更生,拉土脱坯、做瓦、盖房。当时,农村流传着一句俗语:脱坯打墙活见阎王。可想那些农活是多么繁重,但父亲从不向困难低头,带领我哥俩,起早贪黑的从几里远的地里拉土。然后,再挑水把土和成很均匀的泥脱成坯。特别是做瓦,泥一般要和五、六遍才能达到做瓦的标准,这样做出来的瓦在没有烧之前经日头爆晒不会裂口,装窑烧成后更加结实,盖房后遇到下雨不渗水。但做瓦要有很高的技巧。自己不会做,就请外村有做瓦经验的师傅帮助指导,言传身教的教我们哥俩学做瓦。在农村脱坯、做瓦、装窑、出窑、盖房之类的活的确是太累太累了,常常是一天下来,累的腰疼、腿疼、胳膊疼,浑身精疲力尽。经过不懈努力,我家先后盖起了两所六间里生外熟砖瓦房(即:里墙用坯垒或用麦秸捻子泥垛墙,外墙用砖垒的房子)。有了房子,我哥和我也先后结婚成了家。如今,想想过去的苦日子,真是不堪回首。

父亲饱受了旧社会上不起学、不识字的痛苦,经常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,不要忘本,要立志成才,做一个对社会、对国家有用的人。1975年7月,我考上了公社高中,就暗下决心,努力学习,决不辜负父亲的教诲。当时,家里穷的叮当响,我们姊妹都在上学,年年挣不够工分,到年底分红时,不但分不到红,还得拿钱买工分,才能分到每人一份的标准口粮。两年来,我省吃俭用,刻苦学习,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学业。当时,我国还没有恢复高考制度,我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,投入到生产劳动中。

回村后第二年,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。父亲鼓励我好好复习,积极参加高考。在半年的复习中,父亲和哥哥为了让我复习好,能考上大学,从不让我干农活。当时我复习也很投入,为了实现父亲和全家人的愿望,我抓紧点滴时间学呀学,不仅白天坚持复习,晚上也常常学习到深夜。虽然我花了不少心血,但最终还是因上学时基础较差而名落孙山。

高考落榜后,我带着懊丧和无奈回到了养育我20年的家乡。当时,正是盛夏时节,大地一派葱绿,可我觉得前途一片云遮雾锁,心里十分痛苦。正当我苦恼之际,父亲给我拿回了一张《河南日报》让我看。他说:“你看,报上刊登了咱乡一位妇女主动退还烟站多付给她烟款的事儿,这篇文章写的多好呀!平时,我看你作文写的不错,为啥不拿起笔为自己的家乡写点文章呢?”父亲一席话温暖了我冰凉的心,我想:我也是一位有文化的青年,为啥不为咱农民高歌呢?从此,我下定了决心搞业余新闻报道,做一个有志青年。

我投稿一年多时间,积攒了76元稿费,由于凑不够买自行车的钱,我只有望车兴叹。父亲看出我的心思后,为了让我外出采访出行方便,不仅拿出当年卖谷子杆的32元钱给我添上,又到大队信用代办站贷款50元,和我一起到公社所在地——新村供销社门市部给我买了一辆“飞鹰”牌加重自行车。从此,我利用劳动之余,常常肩背绿色挎包,骑自行车到各村采访。只要听说哪个村发生有价值的新闻,就是不吃饭也要赶去采访,回到家里后连夜写稿,有时甚至通宵达旦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父亲的鼓励下,我采写的一篇篇散发着乡土气息、反映农村新人新事的稿件也陆续见诸报端或上了广播,我也由此成了乡里小有名气的“土记者”。

父亲是我人生的助推器。我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父亲的支持和鼓励。1986年,是我人生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。这一年,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;这一年,《河南日报》报道了我自学成才的事迹;这一年,我趟着家乡黄土路上的热土走进了襄城县人民广播站,当上了编辑、记者。从此,我从事新闻写作的条件改善了,我采写的稿件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

1994年8月1日,父亲听说我到襄城县农村信用联社办公室工作时,把我叫到跟前,语重心长地说:“信用社不仅是人人羡慕的好单位,也是一项责任心很强的工作呀。整天与金钱打交道,稍有不慎就会犯错误。你要记住,不该得的钱一分都不要拿,要讲信用、讲诚信,做人要正直,办事要公道,处处为别人着想,不要有高人一等的想法。更重要的是不能给咱庄户人家的脸上抹黑”。

40多年来,我时刻牢记父亲的教诲,踏踏实实地工作,老老实实地做人。无论干啥工作,都坚持刻苦学习,甘当学生,笔耕不辍,讴歌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;40多年来,我踏着时代的鼓点,勤奋写作,用心血凝结了100余万字的稿件和文学作品,出版了文学作品集《小溪之歌》《岁月印记》,获得了各级颁发的上百个荣誉证书。

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,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。由于常年劳作,积劳成疾,2002年农历正月25日下午因突发脑溢血,默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,享年70岁。

父亲虽然离开我们20年了,但他的精神永存,时刻激励着我在笔耕中奋进。

(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、襄城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、《许昌智工》报主编)

 

通讯地址:襄城县襄业路与阿里山路交叉口创新创业产业6号楼许昌智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文化部

邮编:461700

电话:13839013962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hnhuibao.net/yingxiao/260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17719915188

工作日:8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