爆竹一声除旧,桃符万象更新。阳历1月1日,是我国人民传统的新年一元旦。
“元旦”是一个合成词,拆开按单字解释:“元”者始也,即第一的意思;“旦”者晨也,即天亮或早晨。“元旦”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。古书《尔雅》对“年”的注解是:“夏曰岁,商曰祀,周曰年。”自殷商起,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,初一为朔,十五为望。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,叫“元旦”或“元日”。
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中,曾发现过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,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。经考证,这是我国最古老的“旦”字写法。后来,在殷商时代的青铜器铸铭上,又发现了“旦”字被简化成日出地平线的形状了。详解:“旦”字的上半部“日”代表太阳,下半部“一”代表波涛澎湃的海面,即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喷薄而出,放射着灿烂的光芒。“旦”这个象形字,微妙微肖地反映了旭日东升的情景。如今,人们给“元旦”二字赋予新意,即表示以朝气蓬勃的奋发斗志,迎接一个崭新年代的开始。
据史料记载:“元旦”一名出自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(音念zhuānxū)之口。颛顼以农历正月为元,初一为旦。此后,夏末至汉代初,元旦日期不尽一致。到了汉武帝时,由于“观象授时”的经验越来越丰富,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创造了《太初历》,确定了正月为岁首,即1月1日为元旦(亦新年)。此后,新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了。
我们现在过的元旦,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,也就是阳历。1911年12月29日,孙中山被17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临时大总统时,通电各省在3天以后,即1912年1月1日为“中华民国”元年元旦。自此,我国就逐渐有了过“阳历年”、过“阴历年”的两种习惯。新中国诞生前夕,1949年9月27日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“公元纪年法”之后,才正式把阳历1月1日定为“元旦”。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hnhuibao.net/yingxiao/228.html